西周初期,周公制定礼乐制度时,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。这个制度虽然并非完美,但确实有效减少了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。从西周建立到中期之前,王位一直由嫡长子继承,但到了周懿王时期却出现了重大变故——周懿王去世后股票配资论坛哪里找,继位的不是太子姬燮,而是他的叔叔姬辟方(周共王的弟弟),史称周孝王。
周孝王即位后励精图治,成功扭转了西周衰落的局面,堪称一代明君。但令人费解的是,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君主,在《史记》中却只有寥寥数语记载:懿王崩,共王弟辟方立,是为孝王。孝王崩,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,是为夷王。司马迁为何对这位中兴之主如此轻描淡写?
在宗法制度严密的西周,周孝王为何能打破嫡长子继承制?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。经过150多年的发展,西周开始走向衰落。《史记》记载懿王之时,王室遂衰,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也印证了这一点。比如《訇簋》记载诸侯朝见时礼仪过程被简化,册命宣读也由史官改为周懿王亲自进行,这些都暗示着礼制的松弛。
展开剩余57%更严重的是,《竹书纪年》记载周懿王为躲避戎狄入侵而迁都槐里。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和尊严,引发大臣们的不满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姬辟方获得广泛支持得以继位。《竹书纪年》用诸侯于是携德来粉饰这次不合礼制的继位。
虽然违背祖制,但周孝王确实展现了卓越的治国才能。他不仅整顿内政,还解除了外患,《竹书纪年》记载五年,西戎来献马。他封善于养马的非子为秦地附庸,为后来秦国的崛起埋下伏笔。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君主,为何在《史记》中得不到应有的记载?
这可能与司马迁的儒家立场有关。儒家推崇周礼,强调嫡长子继承制。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太子被杀,更让当时儒家格外重视继承制度。司马迁可能担心过多宣扬周孝王会鼓励后人效仿,引发内乱。
在《周本纪》中,司马迁对两类君主着墨最多:一类是文王、武王这样的圣明之君,展现其仁德治国之道;另一类是厉王、幽王这样的昏暴之君,警示后人引以为戒。这种写法体现了儒家仁义兴邦的思想,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。
因此,司马迁对周孝王的简略记载,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或许是最恰当的选择。评价历史人物时,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,而非简单以现代标准来衡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衡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